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扶贫路上:恃穷作恶的乡村人文现象

    信息发布者:军子坦荡荡
    2019-07-25 21:07:39   转载

    恃靓作恶、恃势作恶、恃富作恶,世之常见。以往的作恶者,仗着有色、有权、有钱,不是权色交易,就是权钱交易,更甚者权钱色皆有之,这种恶行和穷人几乎不沾边。自2013年精准扶贫以来,恃穷作恶的事件在全国屡见不鲜。

    “贫困户的门帘子一两年都不洗,脏鞋臭袜子摆满了整个窗户,屋子里杂物乱堆,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,但我根本不敢说让勤快点整理一下之类的话,更不敢批评”。某扶贫干部说。

    为什么?

    “说了贫困户不爱听的话,得罪了贫困户,贫困户不认可我,在表格上不签字,就是对我工作的‘一票否决’,我就没办法交差”。

    从某扶贫干部的讲述中,我大概明白了一点:卫生状况很差的人家,十有八九都很穷。即便当下塌房烂院,但凡能把破房子收拾地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的贫困户,通过自身努力,再加上国家扶贫政策帮扶,没几年就会打个翻身仗。但凡家中乌烟瘴气一片狼藉的贫困户,国家政策的倾斜,反而让他们得寸进尺,往往成了“扶贫养懒汉”。

    一个同学在某乡镇搞扶贫工作,他的几个亲戚跟他埋怨:“你在乡里当干部,也不给我们这些穷亲戚弄个“低保”,我们没沾上你的一点“光”,你这大学白上了,干部白当了……”

    唉,人心呐!……

   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,一是太阳,二是人心。

    有人借国家的扶贫政策恃穷作恶,有人以威胁丑化名人恃穷作恶。

    九年前,大衣哥朱之文在央视《星光大道》一夜成名。九年来,他给村里的穷人又是借钱、又是修路,明明给村里做了很多好事,却不知怎么地,成了村里穷人口中的坏人。

    朱之文最近接受《新时报》的采访,讲述:一个素不相识的泰安人,来到他家里,称被传销坑了30万元,穷到身无分文,跟他借钱。他不相信,不想借。那人赖着不走,又是给电视台打电话,又是威胁:不借钱就死在朱之文家里。报警后,警察真的在那人背包里发现了雷管和农药。

    朱之文在县城骑着电动车,不小心碰了一个老太太。只是胳膊擦破点皮,道个歉,贴上创可贴就好了。但旁边的人说,他是“大衣哥”,有钱,多要点。老太太立马坐地起价,让朱之文赔10万。最后,在医院花了13块钱就解决了的擦伤,朱之文赔了5000块。

    更有甚者,朱之文上厕所,都被村里人抢着偷拍,上传到抖音和各娱乐网站,博取关注赚取流量。

    “没在乡村生活过的,看到的乡村是田园诗意,我搞了两年扶贫工作,看到的乡村是人心溃败 ”,某扶贫干部说。

    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,有着十多年乡村生活经验的农家子弟,我对此有更深的感触,很能理解他的为何这样说。

    就连才能超众见多识广的刘强东,谈到乡村的扶贫工作,也感慨道:“农村非常复杂,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!明明大好事也会引发无数矛盾甚至指责……我现在两个村负有直接扶贫责任,也是小心翼翼……”

    我们从小学的古诗词、初高中描写乡愁的散文中,所认识的乡村生活是富有诗意的,乡村的人们虽然贫穷、没有文化,但人心是善良厚道的,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。精明算计、尔虞我诈那一套,和淳朴的乡亲们几乎不沾边。

    稍识文墨的中国人都会背诵李白的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一背几十年大家都成了殷切的思乡者。却不知,我们都被李白骗了!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李白,纵观他的一生,他根本不是忙得回不了故乡,而是宁愿大半生流浪,也不愿回故乡。这不正说明了:在李白心中,在外乡漂泊,也比回到家乡有趣。

    长期以来,同情穷人,同情弱者,歌颂穷人的善良厚道一直是一种政治正确,错误地把底层弱者等同于善良淳朴,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认为在扶贫干部与贫困户、城管与摊贩、医生与患者、教师与学生、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冲突中,舆论总是倾向后者,但事实真相恐怕未必如设想那样。这种不分青红皂白,任由舆论一哄而上的误解,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弱者恃穷作恶的嚣张气焰。

    乡坤阶层消失,乡村的世道人心比起往昔已面目全非,恃穷作恶的乡村人文考验着每一个扶贫干部的智慧。

    荐阅读

    3亿人离开农村——不固守农村的一亩三分地,是大势所趋

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